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25日電 題:幽幽寸草心 何以報春暉——記堅強的草原母親斯布格道爾吉
新華社記者柴海亮、勿日汗
巴爾虎草原傳揚著一個草原母親凡人不凡的故事。
3個兒子全部英年早逝,留下4個未成年的孫子,她不僅把他們撫養(yǎng)成人,而且培養(yǎng)成了大學生。面對厄運,她用堅強、仁愛、辛勞撐起瀕臨破碎的家,還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扶貧模范。
她叫斯布格道爾吉,73歲,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休教師。
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斯布格道爾吉在自家門前留影(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也許是奶奶當過老師的緣故,對孩子的教育,周邊草原幾乎無人能比?!崩先说拈L孫阿斯汗今年從中國農業(yè)大學碩士畢業(yè),即將赴日本留學。在他的記憶里,奶奶對他們堂兄弟4人,既注重精神激勵又嚴格要求,從不遷就、縱容。
他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同學說他沒有爸爸,他就與人打了一架,打輸之后,哭著回家找奶奶要爸爸。奶奶一臉正色地說,與人打架不是真本事,只要學習好,就能贏過別人。爸爸的肩膀再強壯,也只能依靠一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漸漸懂了——獨立、自強、長本事,是奶奶要傳授給孩子們的法寶。
“其實,當孩子們念叨爸爸的時候,我的心會被刺痛,但眼淚只能往肚子里流。”斯布格道爾吉說。
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斯布格道爾吉從勒勒車上取出風干羊肉,為家人和羊倌準備午飯(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在孩子們眼里,奶奶沒有淚水,沒有嘮叨,只有默默忙碌的身影。
兒子們去世后,老人成了全家的頂梁柱,生產、生活全由她一手來操持,老伴和留在家里的大兒媳是她的左膀右臂,但作為“左膀”的老伴也于2013年去世了。
“如果沒有這個好婆婆,我們的家早就散了。”大兒媳斯琴其木格動情地說,“當年,婆婆也勸我改嫁,說把孩子留給她。我請求她讓我留下來,我舍不得孩子,也舍不得她……我結婚時,她親親我的臉說,‘有緣的姑娘來我家了’,這句話讓我記一輩子。”
在這個家里,人人都有溫情,但事事也有規(guī)矩,誰的活誰完成,別人不能幫忙。老人立規(guī)矩,也帶頭執(zhí)行。
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斯布格道爾吉檢查小羊羔的生長情況(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一個春天的早晨,殘雪未消,寒意料峭,孩子們晨起推門,驚訝地發(fā)現(xiàn),草地上立起一個壘得整整齊齊的干牛糞垛。孩子們心里明白,這是奶奶辛苦一宿完成的“任務”。自此,規(guī)矩從未有人打破。
4個孫子從10個月大斷奶后就與老人一起生活,但老人希望孩子們“飛”得更高、更遠。阿斯汗上五年級時,老人就讓斯琴其木格領著孩子到幾千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求學,其他幾個孫子也陸續(xù)由老伴陪著進城上學,所有的費用都由老人在草原獨立經營畜牧業(yè)來支撐。
老人把所有牲畜分成三份,一個兒子家庭一份,打耳標來區(qū)分,每戶每天的生產、生活收支情況都認真記賬。一本賬算明白,家務事就說清楚了。
孫子們開學,所有費用做好預算一次性打到銀行卡里,不能中途增加,防止亂花錢。
雖然有退休工資,又有豐厚的畜牧業(yè)收入,但她自己節(jié)儉得還穿打補丁的褲子。一次,一個上門收羊的販子看不下去了,開玩笑說:“現(xiàn)在還有誰穿這種褲子,我給您買6條新的?!?/p>
斯琴其木格講完這個故事感慨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何以報答母親?”
甘珠爾蘇木的蘇木長(鄉(xiāng)長)滿都呼說,老人在努力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這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人生財富。
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斯布格道爾吉給小羊羔喂奶(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斯布格道爾吉一家現(xiàn)有700多只羊、118頭牛和53匹馬,還有約600只羊羔正在陸續(xù)出生。這在周邊牧區(qū)是少有的牧業(yè)大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何以成就如此龐大的家業(yè)?
“這里的草地年年重生,有好生態(tài)就有好生活!”老人有其獨特的生態(tài)觀和致富經。
她將自家3萬余畝草場劃分成4塊,一年四季在4個放牧點之間輪牧遷徙,每隔10多天轉一次場、搬一次家。這一小范圍的游牧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她家的牛羊膘肥體壯,到了秋天還能收割數(shù)量可觀的過冬牧草。
“每一塊草場上的草量和品種都不同,有的草羊吃了長油膘,適合秋天吃;有的草利尿,羊吃了掉膘,不適合夏天吃?!痹谒磥?,這種逐水草而牧的生產方式不僅有利于牲畜生長,更重要的是留給草原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有利于生態(tài)恢復。
不同于傳統(tǒng)游牧,斯布格道爾吉家的新型游牧生活,在放牧點蓋有舒適的磚瓦房和保暖的棚圈,遭遇冰雪、風沙災害,人畜都能安然無恙。
周邊的牧民從她家的實踐中看到了輪牧的好處,但沒有人效仿,因為他們覺得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搬來搬去太辛苦了。
?
內蒙古自治區(qū)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蘇木伊和呼熱嘎查牧民斯布格道爾吉駕著馬車外出牧羊(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老人曾經帶領7個貧困戶建立合作社一起勞動致富,但僅一年,一些牧民就因不堪游牧生活和老人的嚴格管理而“脫離組織”。
因為家里勞動力嚴重短缺,多年來,老人以優(yōu)厚的待遇雇傭貧困戶以達到自助和扶貧相結合的目的。羊倌初一就是其中之一。初一月工資5000元,干滿1年還給10只羊羔。
初一說,老人是他最佩服的人,周邊草地上還堅守在生產一線的牧民中,她年紀最大、最有錢。老人腿腳還有病,為什么不去城里享福?
老人回答說:“等孩子們成了家、立了業(yè),我的責任就完成了!”